個人的力量,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,一個是敢於拒絕,一個是敢於要求。
當我們失去自己的力量的時候,就會表現為不敢拒絕他人,也不敢向他人提出自己的要求,也就是没有一個合理的健康的邊界,讓我們能夠感覺到自在和舒適。
當我們失去自己力量的時候,當然是很難感覺到舒適的,因為個人的邊界被侵犯,所以時刻都會處於一種緊繃的狀態,就像你自己的家裡,隨時都會有人闖進來,而你有時候,可能並不歡迎他們的到來。
拿回個人的力量,也意味着能夠給自己建立一個邊界,就像給自己的家,加上一道門,只有經過允许的人才能夠進入自己的家中。
當然對於那些習慣於你没有邊界的人來說,這是很難接受的,他們也许會希望你重新回到那種没有邊界,很容易被掌控的狀態。
但是並不需要害怕,這也是他們自己需要學習的課題,他們也需要通過這樣的體驗,明白邊界的重要性,甚至也能夠幫助他們自己建立起一個健康的邊界。
個人力量的另一個方面是我們能夠敢於要求,這個要求也许是意味着請求幫助,或者是明确的表達自己的需要。因為當我們害怕被拒絕的時候,是不敢明确表達自己的需要的。
這也就會讓我們經常忽略自己的感受,總是把自己的需要排在最後面,讓自己成為被忽視的那一個。
但是我們在面对他人的要求的時候,卻又會竭盡全力的去滿足。久而久之,就會產生一種心理的失衡,並且覺得一切都是不公平的。
會覺得我們自己做了那么多,對別人那么好,好像他們都看不到,也没有得到自己應有的報償。
其實這也是因為我們自己,從一種本能的角度去忽視掉了自己的感受,而不是像他人一樣,能夠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,就算被拒絕了,也不覺得丟臉,也不會覺得自己是没有價值的。
那我們個人的力量是如何失去的呢?
其實作為小孩,特別是嬰兒時期,我們是擁有巨大的力量的,我們可以用哭泣來表達拒絕,當然也會用來表達自己的要求,比如渴了,或者是餓了。當有陌生人要抱我們的時候,也可以哭泣,這也就是一種拒絕。
但是,當我們长大以後,能夠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需要,但是卻經常被撫養者,所忽視和拒絕。這種忽視和拒絕,就會內化為我們的信念,也就是無論我提出什么要求,都會被拒絕。
而被拒絕,也意味着我是不被愛,不被喜歡,不被重视的。所以,為了能夠隱藏這種内在的傷痛,並提升自己的個人價值,就會用一種方式來进行防禦,也就是不提出要求,不給他人拒絕自己的機會。
然後,作為一種鏡像的投射,我們又不會拒絕他人的要求,這也是一種反向的防禦,認為我們不拒絕他人,他人也就不會討厭我們,也就會喜歡自己,覺得自己很好。因此可以得到某種曾經没有從父母那裡得到的認同。
然而這其實是一個惡性的循環,因為我們無法滿足所有的要求,就算去討好所有的人,也依舊不會被所有的人喜歡,甚至还可能會被孤立,覺得你對誰都好。
但是應該如何去改變呢?
真正的改變,不是說我不再去討好就可以了,或者我學會了拒絕就可以了。而是要明白為什么這樣的方法是行不通的,為什么我們不會拒絕他人。
要看到這背後的信念,其實是覺得自己不夠好,是從養育者的拒絕,來認定自己的個人價值是很低的,甚至有一種無價值感。
但是個人的價值,從來都不是由他人來認定的,無論我們出生在怎樣的家庭,經歷了什么,都不能判定,作為一個人,我是無價值的,我是不被他人所愛的。甚至連自己也不能去愛自己。
而最終的答案,是我們要學會自己正視自己的價值,如果別人把你貶低到塵埃裡,也要看到其實自己是一顆珍珠,並不是塵埃。
我們要學會看到自己的内在之美,看到自己真正的價值無需證明,我們也不需要任何人的認同,才可以活下去。
這樣,我們才能把眼光,從外界的回應,從他人的評價中收回來。也可以明白,我現在可以自己滿足自己的需要,並不需要來自養育者的認同和喜歡了。就算你不喜歡我,不愛我,我也可以生活得很好。
當然,這會引發一種内在的割裂感,也就是和養育者的關係問題。但是如果不去割裂的話,我們是無法把自己從那種不合理的關係,以及由此產生的信念中解離出來的。
當我們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,把自己放在和他人同樣的位置,才能夠由自己去決定,自己可以做出怎樣的選擇,自己如何定義自己的價值。
感恩閱讀,深深祝福!
感謝你的到來,我將滿滿的愛與喜悅分享給你 ❤
祝圓滿、自在